學習筆記系列一。看情況決定會否再寫。
Ni & Si篇
內傾直覺Ni和內傾實感Si、外傾直覺Ne和外傾實感Se的運作理念大概是一樣的。
內傾直覺Ni、內傾實感Si
把資料成為「一」,簡稱「得出一個結論」,再用Te或Fe判斷是否及如何實行。
「得出一個結論」這個過程,當中不涉及用力的思考。
是什麼意思呢?
作為Ni主導(INTJ)的我,一直在學習、也一直感知不到自己Ni主導,因此一度以為自己INTP,但又覺得不對勁,因為我也不覺得自己Ti。
後來,我在思考,為什麼我學了那麼多榮格八維的資訊,但一直沒覺得自己學會呢?
然後我發現,我學會一件事,總要經歷一個「頓悟」的過程。
舉個例子:
猜過燈謎嗎?答案是一瞬間浮現的,對吧?並不是在腦海裡找幾百個成語,然後找出答案的吧?
雖然會有「過程」,但最核心的是靈光一閃的那一刻。
(可能每個人不一樣,因為我畢竟是Ni主導,可能只有我靠的是靈光一閃的那一刻)
假如還是不明白,建議看此影片。
所以,我缺的一直都是對Ni「頓悟」的那一刻。
雖然很多人說Ni是預示,但我總覺得不夠準確。
透過雪力和骨哥說、我的理解是,我們其實都會在大環境中吸收知識,然後慢慢吸收明白了一些pattern,於是在某些時刻,就會靈光一閃得到資訊。
那麼它跟Si的分別在哪裡呢?
我理解的Ni可能是在宏觀世界的萬物中、或者在平日的思考中......千絲萬縷,這些蜘蛛網一樣的絲就是本質。當然,這是不可見的,Ni使用者大概也不知道的。
但當有事情發生時,這些千絲萬縷以這件事為引子,靈光一閃的那一刻,變成了一條「編好的鞭子」。
很難懂對不對,我舉個例:我(INTJ)有個能力,在跟人相處時,有時突然就會知道說什麼話、用什麼舉止,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。被動技能,無法主動觸發(先不說觸發情況和頻率,只是先舉個例讓大家容易明白)。
Ni的另一個描述,名為pattern。例如我現在在寫的類型學,就是Ni的代表:雖然人有很多種,但冥冥中都有些pattern/規律,掌握某些思維規律,就大概理解運作了。
這個其實也是被動技能,反正我是自然而然就在看本質了,也就是因為這個,我對Si和Ni的分別才會那麼糾結,因為其本質都是build on過去的經歷。
......懂榮格八維的大家先別急着反駁,我自然知道是有分別的,但在我這個ni主導者眼中(只代表我,不代表其他ni主導者),不管是那條「編好的鞭子」,還是那些pattern/規律,都需要過去的經歷不是嗎?都是從過去的人生中出來的東西不是嗎?
這就是我Ni被動技發動中,在不同的東西中、看規律、看概念、看本質(疲累的微笑)。我們的邊界是模糊的,基於過去經驗再抽取,那不是都一樣嗎?(當然不一樣,這裡舉個何謂看規律的例子,方便大家參考)
因為Ni是感知功能,也就是用來收集情報的。所以使用這些玄之又玄的東西為基礎,INTJ和INFJ再以Te/Fe去下決定。
也就是因為這樣,Se是inferior(弱勢功能),因為基本上,INTJ和INFJ都在穿透現象看本質。而Se就是那個現象。
Si是跟以前的經驗、在腦裡的數據庫比對。
先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,比如:「西瓜」。
你腦海中有浮現西瓜的樣子嗎?如果有,你需要用力思考嗎?西瓜的圖像是自動出現的,對嗎?
這個「西瓜」的圖像,有些人腦海中的西瓜,是一整個綠綠的西瓜、有些是切成半圓的、有些是切成三角的......一個詞彙,但不同人就有不同的圖像。
這是Si的簡化版,當然,現實生活中的運用要深奧一些,例如,過去這部機器不能運轉,我過去做用這個方法維修是成功的,那我現在也用這個方法維修;或者,這部機器不能運轉,看說明書用這個方法維修就可以,那我也照着。
而且,Si的「依循以前或說明書的方法」,是真的依循。例如,過去或說明書說明3個步驟,就是3個步驟,不能少半個,也不可以換(除非有經驗證明換了都沒差)。
它跟Se和Ni的分別在於,Se大概會動手去拆;Ni會用直覺去試、或者大概方法A、方法B差不多,我自己把它們換了。舉個例,我試過做甜品時,覺得用鍋爐煮熱和焗爐烤熱差不多,自己把它們換了。我沒有經驗,未做過這個甜品,純粹想着都是要熱罷了,那也差不多(不代表所有Ni,但我會)
因為Si是感知功能,也就是用來收集情報的。所以他們會使用這些經驗和有權威性的參考(因為有權威的人試過了,所以應該是OK的)為基礎,ISTJ和ISFJ再以Te/Fe去下決定。
也就是因為這樣,Ne是inferior(弱勢功能),因為Ne是不同的可能性、探索和創新嘗試,而ISTJ和ISFJ,先別談擅不擅長,其實天性會對這些東西抗拒。
不同的可能性:「以前這個東西不是試過OK了嗎?你跟我說這個方法可能沒效,因為它壞掉的原因可能不同,可個屁能!」
探索和創新嘗試:「既然過去的做法已經證明有效,為什麼還要試新方法?」
短暫離題,這個例子說明每個人都有Si,正如每個人都有Se(五感)和Ni(靈感一刻)。也說明為什麼S人較多,因為真心,這些真的有「比較正常」的感覺。
回歸原本話題,到底有什麼分別?Si和Ni似乎都建基於大腦中的「某些記憶」吧?
我覺得是側重點不一樣。
Si,大部分情況下,你主動思考,就能找到緣頭,甚至說出最原初的那個經驗;但Ni不行,因為它是pattern和規律,要我說完所有讓我產生規律的東西,我做不到。
比對內傾直覺Ni和內傾實感Si、外傾直覺Ne和外傾實感Se
就如上述所說,內傾直覺Ni和內傾實感Si其實會「得出一個結論」
內傾直覺Ni :靈光一閃、pattern和規律
內傾實感Si:經驗、說明書和別人成功過的做法
如果是IXXJ,就是那個「結論」出現-->Te/Fe決定要不要用、怎麼用。
關於外傾直覺Ne和外傾實感Se,我未有空理。之後有時間再寫。
反正分別是:
Ne Se -->收集資訊、林林總總的資訊
Ti Fi -->收窄+判斷哪一樣適用/符合etc
Ne Se是廣的,它們從來沒有那個「結論」出現過,直到Ti Fi才收窄及決定。
簡單理解4個接收功能:例如Ni、Si、Ne、Se的人一起去了同一趟森林導賞團,
Ne:
看出了保育樹木的重要性、同時看到古希臘神話的神祇代表、又看到當地歷史上的人民如何活着
Ni:
看到保育樹林的重要性→要環保了→節省紙張會比較有用→如何宣傳節省紙張
Se:
欣賞森林美景、拍美美的照、看動物奔跑
Si:
可能會跟以前對比,如果曾在森林被蚊叮成豬頭的,可能已經在留心蚊子,如果是以前來過這個森林的,可能在回憶往事,想到以前跟什麼人來過、對比跟以前的分別。